
在数字化转型加速推进的今天,网络攻击已从“偶发事件”变为现代企业日常经营中的“必然风险”。传统渗透测试作为网络安全的基础性防护手段,虽能帮助企业发现系统漏洞,却难以提升企业实际应对攻击的能力。当网络攻击真正发生时,企业能否快速组织协同响应?核心业务能否持续运转?核心数据能否安全恢复?这些问题,都是传统渗透测试无法解决的。
在此背景下,更注重“模拟真实攻击、验证应对能力、优化响应流程”的实战化安全演练/测验工作,成为了现代企业增强网络安全弹性的关键环节。本文结合国内外企业网络安全实践需求,梳理出10项可以在传统渗透测试的基础上,提升企业实战化安全能力的演练活动,帮助企业全面提升抗风险能力。
1.桌面模拟演练
主要目标:主动发现和解决当前安全运营流程中的不足之处
桌面模拟演练是一种非常流行又有效的实战化网络安全演练模式,可以帮助组织的安全运营团队与管理者针对特定的网络威胁进行探讨和能力验证。桌面模拟通常无需使用生产环境下的基础设施或系统环境,而是一种非正式并基于讨论的模拟训练。在这种模拟练习过程中,安全团队的所有成员需要讨论他们在紧急情况下,面对不同攻击情境时的角色和应对措施,并通过模拟危机来交流想法。
2.红蓝队对抗演练
主要目标:评估安全体系缺陷,考察团队反应能力
红蓝队对抗演练是一种基于实战背景的攻防对抗测试演练活动,也被看作是传统渗透测试工作的扩展和延伸,主要是受军事领域演习活动的启发,近年来在网络安全领域也开始逐渐流行。在演练过程中,组织需要组织专业的内部或外部专业人员充当红队攻击者,而蓝队主要由企业现有的安全团队组成。这种整体式对抗性测试方法能够确保传统渗透测试结果的真实性和有效性,不仅可以评估安全缺陷、漏洞和威胁,还可以评估安全团队的反应能力。
红蓝对对抗演练有多种形式,有时蓝队被告知模拟或渗透测试的时间,有时则完全不知情。红队测试人员可以深入了解内部安全团队在如何响应,并提供优化的建议。
3.主动威胁搜寻演练
主要目标:增强组织的威胁检测能力,识别传统安全监控可能忽视的攻击指标
主动威胁搜寻演练是指利用威胁入侵指标、自动化工具和人类专业经验,主动搜索组织网络环境中的恶意活动和潜在风险。演练人员不能被动的等待事件警报,而是要在现有的安全框架下,主动调查寻找可能代表攻击痕迹的运行模式、日志和访问行为。开展主动威胁搜寻演练通常包括演练计划制定、收集狩猎数据、识别资产信息、规划搜寻区域、威胁情报分析等关键环节。
4.安全事件响应流程演练
主要目标:强化现有安全体系中的“人员与流程维度”
安全事件响应流程演练需要全面测试企业全流程有效处理安全事件的能力。根据现有的安全事件响应计划,各团队可以回顾过往真实发生的安全事件或模拟出一些热点的攻击场景,评估响应时的决策过程、上报流程及处理措施合理性。通过这类演练,企业能明确知晓证据收集速度、内外部沟通效率以及系统恢复正常运行的具体方式。
仅靠部署技术措施是无法确保网络弹性的,员工必须清楚事件发生时应采取的行动。通过实际演练响应的步骤,可以帮助安全团队增强信心、减少恐慌,在真实安全事件发生时更快控制风险。
5.危机沟通演练
主要目标:避免不同部门各自为战,提升信息透明度
发生网络安全攻击事件时,技术层面的风险控制只是应对挑战的一部分。清晰、一致的沟通对于维护所有利益相关者的信任至关重要。危机沟通演练能够测试企业在紧急情况下处理内外部信息传递的能力,内容可能包括起草新闻稿、与监管机构协调、向高管汇报等。
开展此类模拟演练,能发现攻击危害信息在传递时效性或准确性上的不足,这些问题可能损害企业声誉或导致合规风险。通过演练,可以保障风控、法务、业务以及 IT 等团队间的信息流转,企业也能在不影响调查的前提下,提升信息透明度。
6.灾难恢复演练
主要目标:应对关键IT系统彻底被攻破等极端场景
灾难恢复测试演练可以评估企业在遭遇网络攻击或重大中断后,恢复关键业务系统与数据的速度。它不仅限于检查备份功能,还应该包括测试压力环境下恢复流程的准确性和可行性。企业各部门、团队可以模拟勒索软件攻击、数据损坏等导致业务中断的场景,并依据既定的恢复目标尝试快速恢复业务运营。
灾难恢复测试演练不仅能验证备份系统的可靠性、时效性,还可以实际验证这些系统是否能按预期恢复全部功能。通过定期的持续测试,企业可确保关键业务的恢复计划与业务优先级保持一致,从而在遭遇真实网络攻击时最大限度减少业务中断时间与财产损失。
7.业务连续性测试演练
主要目标:确保遭遇突发网络攻击时,企业的核心业务不停摆
业务连续性演练主要评估当IT技术支撑系统发生重大故障时,企业维持核心业务稳定生产和运营的能力。与聚焦IT系统恢复的灾难恢复演练不同,业务连续性演练更关注业务生产和运营层面的安全性和稳定性。各团队需要探讨诸如IT系统宕机、办公场所无法使用甚至供应链系统中断等极端情况下,核心业务和对外服务是否还可以持续提供。
业务连续性演练能揭示企业正常运营中一些不易察觉的依赖关系,促使各部门制定可替代的工作流程,并明确在长时间系统中断期间维持业务运转的人工操作流程。
8.网络靶场演练
主要目标:强化团队协作,提升高压环境下的沟通效率,增强人员技术水平
网络靶场会构建一个受控环境,参与者可在其中安全地体验模拟攻击与响应过程。这些平台能复制真实网络环境,让安全人员在不影响生产系统的前提下,练习应对恶意软件、钓鱼攻击及内部威胁。这类演练有助于弥补安全运营人员理论知识与实操能力之间的差距。通过反复训练,参与者的实战化技术能力与分析能力会不断提升,从而在高压环境下更具信心与适应力。
9.勒索攻击模拟演练
主要目标:提升防范勒索攻击的能力
勒索软件攻击持续演变,因此企业提前演练针对性的应对流程至关重要。在这类场景演练中,团队会模拟关键数据或系统被加密的情况,并逐步推进决策过程,例如制定风险控制步骤、考虑法律因素、与执法部门沟通等。开展此类演练能明确谁有权决定与勒索相关的事项、如何验证备份有效性,以及与利益相关者的沟通协议。提前演练这些决策,可避免在真实事件中出现混乱。
10.安全有效性验证演练
主要目标:证明当前的安全防御体系不是“纸老虎”
在网络安全领域,企业仅仅建立防御体系是远远不够的,必须通过科学有效的验证方法来证明其真正具备抵御攻击的能力,而不是看似坚固实则不堪一击的 “纸老虎”。开展安全有效性验证演练,主要是对已部署的防护策略与设备进行自动化、持续化、无害化的验证,其核心是通过模拟真实攻击场景,评估安全体系的整体效能,解决企业安全失效点的盲区问题。
安全有效性验证演练能反映企业防护体系的成熟度,提供有关警报疲劳、预警准确性及上报流程的真实状态信息,有助于企业尽早发现潜在风险,降低实际攻击可能造成的影响。
结语
对现代企业而言,开展实战化的网络安全演练工作已不是“要不要做”的问题,而是“必须做好”的发展需求。如果说传统渗透测试是现代企业做好安全防护的“基础”,那么开展实战化的网络安全演练工作则是提升安全韧性的“进阶”。2026年,有条件的企业应尽快将上述10项演练纳入到常态化安全运营工作中,通过定期测试、持续优化,真正实现“攻击来了不慌乱、业务断了可恢复、数据丢失能找回”的网络弹性要求,为数字化转型筑牢安全根基。
参考链接: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