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一扫
关注微信公众号

牛晓暐:走医嘱主导的信息化建设道路
2012-11-21   IT商业新闻网

打了几天的办公室电话,终于联系到了牛主任并约定了第二天的采访。由于管理严格,记者提前预约才得以进入位于五层的北京中医医院信息中心。穿过机房重地,我终于见到了身穿白大褂的“牛大夫”。办公桌上的各种资料文件、他背后墙上那块写的密密麻麻的黑板足以诠释出他工作的忙碌。牛主任笑着说:“若不是预约,你来办公室也找不到我。”确实,从06年调任信息中心主任以来,医院信息系统的建设工作,及管理系统和办公自动化系统的改造及实施工作等多个项目让他成了名副其实的“大忙人”。牛主任告诉我,北京中医医院的信息化建设一直遵循着一个原则,那就是由医嘱主导。


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中医医院信息中心主任 牛晓暐

复杂业务 统一平台

全国CIO/CTO俱乐部:据了解,您是2006年开始负责医院信息系统的建设工作,并创新性地实施了中医医院门诊处方在信息系统中的处理和中医电子病历系统实施,请您谈一谈中医医院的信息化建设?

牛晓暐:其实我们医院本身信息化工作开展是在80年,那时候建立中医专家系统,那还拿过北京市科技进步一等奖。而医院整个信息化流程建设是从2000年开始,上了国内的HIS系统,上了几年发现这个系统不能满足三级医院运营的需求,后来07年我们开始做系统改造,系统改造时候建立了以医嘱为中心的信息系统,包括门诊医生站、护士站、药房管理系统等。08年建的是住院的信息系统,09年是电子病历系统,但是狭义的,主要是病历书写这部分的,10年建的是医学影像传输管理系统和广义的电子病历系统,同时完成了全院的医疗业务流程建造并达到了数字化医院的要求。11年开始做HRP,涵盖了整个医院的运营管理,除了医疗业务系统还有物流、后勤、库房的管理等。

全国CIO/CTO俱乐部:医疗信息化本身的复杂程度非一般的其他行业所能比拟。医院与软件厂商关系不对等,造成信息孤岛现象,会使医院信息化工作步履维艰。咱们的软件选型是怎样的?

牛晓暐:软件选型出现问题主要是由于不知道业务复杂性造成。其实医院许多流程与自己特点有关,我们最大特点就是中医中药。举个最简单的例子:西医医院的病人来了,我给你做个检查,做个化验,开两个药,按医嘱条数4、5条就够了;但中医医院的病人来了,我不做检查,就开个方子,可能至少就10几条医嘱,信息量相对大很多。我们又是北京市属唯一一家中医院,病人很多,北京的中医院都是大门诊,小病房。门诊大了,病人访问数量多,对信息系统要求也就高,因此信息化压力非常大。

医院运营是以医嘱为中心的,医生开了一条医嘱,但后面还需要做相关的检查,通过医嘱和相关的化验检查与其他的子系统联系起来,我们现在医院80多个子系统,基本上都在一个统一的数据平台上面,数据的集成化比较好。

全国CIO/CTO俱乐部:要想把信息化实施到位,除了各科室的相互配合,信息中心还需要必要的行政权力。我们的信息化实施过程是否顺利? 目前信息中心是由业务主导还是由技术主导?

牛晓暐:这个问题分两方面,但最后要归到信息中心定位问题,医院信息中心定位在技术部门还是职能部门还是有争议的。前20年医院开展信息化时候大多是搞技术出身的,能够写代码;但现在业务部门主导信息化建设的比较多,整个行业有这么个趋势,因为你熟悉业务,对于信息化该怎么实施定位就比较准,技术出身不了解业务情况,交流会有困难。我们医院的信息化建设,从需求分析角度基本上不需要临床人员参与,推出的系统也比较能接近本院临床工作流程和习惯需要,用户接受起来也比较方便。#p#副标题#e#

系统整合迫在眉睫

全国CIO/CTO俱乐部:“十二五”规划中明确指出,医疗卫生信息化被列为医药卫生体制改革“四梁八柱”中的重要一柱。新医改文件里面第14条明确提出要求,要建立实用的,共享的医药卫生信息系统。对此,您如何理解?
 

牛晓暐:昨天下午开会我们还在说这个事。医院信息化建设好坏原来是由医生评价,现在是由患者评价,患者看病方便了就会说信息化好。但这两个评价各有利弊。我认为,医生说好只是一方面,是医生作为用户角度来说的,但信息化整体运行的好与不好,是医院管理层来说的。首先用户这边反应应该不会很大,其次,系统还要对医院整个管理的流程控制比较好。而患者评价系统建的好与不好,是对于系统的服务性来说,这只是整个医院建设系统的一个方面。再从宏观的医改角度上说,是数据共享问题,比如电子病历,其他医院若可以调取病人电子病历的相关信息,那肯定不是医院可以解决的,是要政府出面来统一规范建设的。

那么近几年是怎么支撑医改过程的呢?包括医疗管理部门,先是自己先建小系统,这些系统都是信息烟筒,谁和谁都不通。所以需要政府层面出来做系统整合,整合之后各医院才能再整合进去,前期系统构架是要以数据为基础的统一的数据平台。因此,整合是个大问题。上系统很容易,但用了一段时间之后,改变使用习惯是非常难的。前期调研和需求描述实际上比开发系统还要难,要说清楚业务很难,因为很可能是上百个系统在做整合。“建立实用共享的医药卫生信息系统”是四梁八柱的一个柱,但建成什么样?怎么去支撑?谁去建?都是问题。

信息化实际上是生产工具的改变,原来是用笔,现在是用电脑,不适合生产工具的就要被淘汰。现在我们的中医老大夫都会,他们都是先从基础培训,从鼠标键盘是什么,怎么用开始,10个人一起培训,发光盘、发彩色说明书,都是与屏幕截图一模一样的,让他们回家去学,老专家学的都很认真,出错的基本没有。信息化时必然趋势,况且,人管达不到机管的效果。

熟悉业务流程是关键

全国CIO/CTO俱乐部:人才培养问题一直是信息化建设的棘手问题,北京中医医院的信息化人才队伍建设情况是怎样的?另外,作为医疗行业的CIO,您有何不同体会与大家分享?

牛晓暐:人才培养问题。大学里培养的是医学系的学生,但他们要到临床去看病,需要很长的过程,需要对工作流程的理解。现在信息化建设不只是医生护士的事,全院人员都要理解,实际上医生业务流程最复杂,职能处室流程相对简单,但做他的系统也不好做,因为他的流程别人不了解。所以说这是一个磨合的过程,对人的培养也是磨合的过程。

我们的信息化团队建设。建系统时候业务与技术人员大概一半一半,主力是业务部门出来的,一个大夫、两个护士、药房等都有人在信息中心。后来建不同科室系统时候,不同科室要有人参与进来,在我们信息中心待一段时间,系统建完了再回去。到现在系统建完了也稳定了,把相关工作交给学计算机的人就可以,学计算机的人可能刚开始对业务不了解,但随着系统建设,接触时间长了,也慢慢熟悉了。目前对医院流程了解最全面的还是信息中心的人,各部门都是只了解自己的业务。

关于体会,有两点。首先,医院的信息化比多数行业要累,因为医院是24小时的业务,白天门诊完了,还有急诊和住院,而且复杂性比较强,没有统一的标准。即便是把功能模块的功能界定了,但具体实施方法还是不一样,包括管理职能也不一样,再加上不同开发商的构架不一样,所以要求对业务理解非常深。

其次,现在医院信息系统多是自建的,不可能投入非常多,会出现单点故障,系统出现问题,社会反响就会很大。我们医院的建筑院是按照2000门诊量设计的,但现在门诊量到了8000,系统中断5秒钟,患者排队就会非常长,现在医患关系又相对紧张,都会造成很不好的影响。因此我们的压力就很大,一点问题都不能出的。中医院的信息系统,麻雀虽小五脏俱全,西医医院的设备和相关系统我们都有,相关统计数据也都有,但同时我们还归中医医院管,还有中医特有草药管理、非药物治疗管理等信息系统,的所以整体工作量很大。

热词搜索:

上一篇:Akamai:应将安全边界扩展到数据中心之外
下一篇:CA调查:大型机推进技术创新,带动员工转型

分享到: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