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一扫
关注微信公众号

北塔软件:IT运维部门能否重塑自身价值
2012-07-23   中国IT运维网

  企业的运营无非要为围两大核心,一是节约成本,二是创造效益。随着云端运算、虚拟化、海量数据等趋势的相继成形,绝大多数的企业 IT 部门,倘若还是仅蜷缩在传统“成本中心”中消极定位,难免使得企业 IT 人员无法挺直腰杆,从而深陷痛苦的泥沼。那么,如何重塑自己的部门价值,采用什么样的方法才能扭转逆局呢?

  众目睽睽之下的“成本中心”
  “公司年终奖年年有,还有分红,只是盈利部门与非盈利部门差别很大……”作为IT运维人员,一提到这个问题总是伤心中夹杂着嫉妒。不过这确实是一个非常现实的问题。从企业产生的价值链来看,技术研发是创造价值的部门,销售采购运营是价值增值的部门,而IT运维部门则是支持价值创造和使增值更加有效的部门。但是,在一些企业的决策层中,他们的观点总是认为IT运维是一个“花钱如流水”的非核心部门。那么,IT运维的日常花费都有哪些呢?
  作为国内领先的IT运维管理专家,北塔软件在协助电力、政府、金融、电信等4000家用户进行IT运维管理的实践中发现:在一个生命周期为5~6年的业务系统中,网络设备、数据存储和服务器这些IT基础设施建设的基础投入不足30%,而剩下的70%会被维护成本和人员成本分摊下来。而后两者的成本,总是会以 “阶梯式”增长的形态出现,也就是今年要比上一年多几个百分点。
  很多企业中由于缺乏有效的IT运维体系,IT运维成本成为了一个不可控的因素。并且,有两种现象在这些企业中开始蔓延:要么是运维成本被挤压的不成样子,系统维护不到位;要么是IT运维成本控制不力,人员、责任、流程杂乱无章,资金被乱用和占用严重。这两点都大大影响到企业利润,让业务系统的服务框架不稳,运维反而成为一颗定时炸弹,IT灾难随时可能被引爆。

  BSM 有利于IT部门完成角色转换
  正是因为IT运维管理无法与核心业务融合,同时也无法将价值“让别人看到”,才会造成今天这种被动的局面。另外,“非盈利部门”的日子也许仍然会继续下去,所以当企业利润无法达到预期时,IT运维部门往往成为第一个被缩减投入的对象,成为可有可无的“屌丝部门”。但屌丝的精神不就是自嘲之后,继而自解与自愈吗?
  企业的发展已经离不开信息技术的有力支撑,作为增强核心竞争力的法宝,企业不可能停止对IT的投入。但投入的最终目的是为了使其发挥功效,实现“价值”,由“成本中心”转化为“价值中心”,这才是企业决策层进行IT投资的真正愿望。这里由于牵扯到“两个中心”的转化关系,IT运维管理就必然要与产生最大价值的核心业务形成一体。而最好的指导和实践方法,则是BSM(Business Service Management,即业务服务管理)。
  BSM是IT运维管理的一种综合性方法和统一平台,尤其是企业已经能够实现对IT基础设置的监控之后,它对于IT部门创造可衡量的价值更加起作用 。BSM可根据业务需求对IT活动、流程和技术等方面进行优先排序,进而形成高效的执行力和可承诺的服务(SLA)。北塔软件的用户可借助BTIM(Betasoft Integrated Management,IT综合管理软件)产品和BSM所提供的新型服务模式,减少现有服务成本,从而创造更多业务价值。例如,某家电网公司借助BSM部署,不但实现了可视化、自动化的KPI传递方式,IT运维的成本在原有基数上大幅缩减。同时,该企业的IT部门现在实现了从业务角度管理自身IT基础架构,使其服务质量和IT响应都获得改善。

  利用KPI指标,让别人知道IT部门在干什么?
  如果你是IT运维部门的领导,在执行具体工作、推进企业信息化项目时,你更关心的是什么呢?例如:“IT运维管理工作能否获得领导的支持与认可”。如果要完成这样的心愿,通过有效手段让决策制定者全面了解IT运维管理究竟在干什么。但很多企业都面临这样的困境:企业各种IT设备运行的状况和性能指标都是利用不同方法在各个系统上收集而来,分散而复杂,管理十分不便,面对优先级应用,IT部门的主管或是CIO无法最快及时响应、调配资源。另外,IT部门也没有手段和高效的工具,评估企业软硬件是否已发挥最优性能。
  针对这个问题,北塔软件副总经理孙永杰先生认为:“业务系统的频繁更新总是让IT运维走在了后面,CIO们必须为IT系统管理确定与业务优先级相匹配的关键性能指标(KPI),才能顺利快速适应业务需求变化。也正是为了满足这样的运维需求,帮着IT运维部门走出困顿与胶着,在北塔推出的BTIM中,可自动收集设备的KPI,其范围可达上百个厂家 ,并能将这些信息,通过各种样式的图表进行汇总和传递。让别人看到我们正在朝着价值中心进行努力,或者让领导层知晓,我们已经完成了这种转变。”

热词搜索:

上一篇:国内运维人员选择PDU电源三大要点全解析
下一篇:IBM:云计算企业移动纳入“下一代SOA”

分享到: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