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保护AI安全:确保嵌入业务各环节的AI系统安全
- 运用AI防御:实现更快速、更智能的安全防护
- 对抗AI威胁:应对能在数分钟甚至数秒内发起的AI驱动攻击
一、AI:云安全的双刃剑
AI正在重塑安全范式,既赋能防御者,也创造了全新的攻击面。
1. 以AI制AI:用火攻火
攻击者的自动化程度越来越高。在CRYSTALRAY等攻击活动中,攻击者将开源工具串联使用,实施侦察、横向移动和凭据窃取。这类攻击展现出的协调性和速度,离开自动化根本无法实现。安全团队正在以相同方式回击。
像**Sysdig Sage™**这样的全集成AI云安全分析平台,已将平均响应时间缩短76%。超过半数Sysdig客户已部署该平台,其中软件和商业服务行业采用率最高。
安全团队运用AI的主要方式包括:
- 上下文关联:AI快速关联相关事件并聚合数据,使告警信息更易理解
- 摘要与去重:AI将告警与历史事件关联,聚焦关键信息
- 流程自动化:AI处理工单创建、漏洞分析和升级逻辑等重复性任务
- 决策加速:作为一级分析师,AI帮助人类防御者更快做出明智决策
- 启示很明确:在攻击以机器速度发起的云环境中,防御必须同样敏捷。
2. AI自身安全:保护数字王冠上的明珠
但另一方面,AI本身已成为需要重点保护的目标。自2024年年中以来,Sysdig威胁研究团队发现并报告了更多针对大语言模型(LLM)等AI工具的攻击。数据显示,2024年包含AI/ML组件的云工作负载激增500%,表明AI应用规模扩大,但近期25%的降幅也反映出企业正在加强安全治理。
保护AI系统的建议包括:通过认证和限制公共端点访问来保护API;通过禁用未认证管理面板等开放默认设置强化配置;实施最小权限控制根访问和限制提升权限;通过工作负载审计监控影子AI(未经授权的模型和组件);设置数据护栏过滤提示和输出中的敏感信息。核心在于:AI需要与其他关键业务系统同等严格的保护,尤其是当其深度嵌入客户界面和后端运营时。
二、运行时安全:从可选到必选
预防固然重要,但在当今云原生、瞬时性的环境中,运行时可见性是发现漏网之鱼的优秀手段。
1. 实时威胁检测的价值
运行时检测不仅是防御层,更是云原生环境的战略必需。60%的容器存活时间不超过1分钟,而由于配置错误和不安全默认设置,CI/CD管道成为高价值目标,留给检测响应的时间窗口极其有限。云攻击现可在10分钟内完成,这催生了"555云检测响应基准":指导安全团队5秒内检测威胁、5分钟内调查、后续5分钟内响应。
2. 运行时上下文的重要性
传统漏洞扫描让团队淹没在噪音中。但实际生产中活跃的高危漏洞不足6%,其余都是干扰项。
运行时洞察帮助安全团队:
- 聚焦真实风险:优先修复载入内存的漏洞
- 降低噪音:将漏洞清单减少99%
- 优化协作:为开发人员提供清晰的修复步骤
三、CI/CD管道:日益扩大的攻击面
作为现代DevOps核心的CI/CD工作流,在2025年也成为备受攻击者青睐的入口。从代码库入侵到自动化配置错误,攻击者找到各种创新方式渗透构建系统——往往在代码进入生产环境前就已得手。
今年曝光的多个高危漏洞揭示了CI/CD管道的脆弱性。这些事件敲响警钟:构建系统已成为攻击面的一部分——若缺乏实时可见性,可能为时已晚才发现攻击。Falco等工具通过实时检测(而非事后追溯)帮助防御者抢占先机。
四、开源:现代安全创新的核心
安全始终关乎社区。攻击者共享工具,防御者更应如此。开源工具已成为现代云防御战略的重要支柱。
在开源社区支持下,Falco已从基础入侵检测系统(IDS)发展为强大的实时检测引擎,现支持eBPF以实现更深入的云原生环境可见性。通过与Falco Actions、Falcosidekick和Falco Talon等工具集成,提供更广泛的控制、自动化和工作流定制能力。这使得Falco在金融、医疗和政府等受监管行业尤为宝贵——这些领域需要自主部署和自定义检测规则以满足合规要求。
欧盟数据法案与主权安全兴起
随着《欧盟数据法案》等法规于2025年9月生效,企业需对数据进行控制和本地化存储。开源通过支持自主部署、提供可审计的透明代码库、促进建立信任与灵活性的社区驱动创新,在满足这些要求方面发挥关键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