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一扫
关注微信公众号

Wi-Fi 7来了!坚持场景化创新,锐捷加码新无线网络时代
2023-06-30   51CTO

  Wi-Fi在当今世界可以说无处不在,其应用价值和商业价值也取得了行业的广泛认可。全球技术情报市场公司 ABI Research 预测,全球 Wi-Fi 物联网市场将从 2021 年的约 23 亿个连接增长到 2026 年的 67 个亿连接。

  
  当接入设备不断增长,接入需求渐次多样化,Wi-Fi技术一直在性能、容量及覆盖效果等多方面持续创新。伴随通信技术的发展,Wi-Fi 7的大门正逐步向我们敞开。作为下一代Wi-Fi标准,Wi-Fi 7相较Wi-Fi 6将提供更高的数据传输速率和更低的时延。
  
  新一代无线协议的发展为千行百业带来哪些更具想象力的空间?如何应对这场由Wi-Fi 7引领的技术变革?日前,“体验革命,连接未来”锐捷Wi-Fi 7新品媒体发布会在北京举办。锐捷全场景Wi-Fi 7方案的亮相为Wi-Fi发展的未来图景又添一笔强力注解。
  
  今日的无线网络:场景化需求升级
  
  随着Wi-Fi 技术不断升级换代,WiFi 正在快速扩展到创新性消费类电子设备、车辆及其他物联网。万物互联时代的到来,让W-iFi的价值从单一的联接数据,变成多样化的联接业务和商业智能。
  
  锐捷网络无线产品事业部产品总监史江涛首先提到,当今世界的无线网络“已经从大家熟知的上网、办公、娱乐等领域,深入到工业级应用中。连接的终端也不再是单一的手机、电脑,而是扩大到各类专业终端,比如AGV移动小车、用于移动查房的Pad,还有车机通信等”。
  
  当无线网络逐步进入到每个组织的核心业务中,场景化需求正在不断升级。办公场景需要随时随地接入高性能无线网络,满足移动办公、混合办公的需求;生产场景对于数据的实时性和指令的传输都有比较高的要求,需要高速稳定不掉线的无线网络;大型园区场景需要部署的AP数量较多,如何进行无线网络的高效运维管理往往是当务之急……
  
  史江涛总结道,无线网络与垂直行业应用的结合正在进一步深化,无线网络已经从娱乐办公层面扩展到为组织赋能和提效的层面。根据锐捷网络扎根行业多年的积累,如今对于无线AP的应用,需要满足以下几个要点:
  
  其一,具有工业级品质,可以适应高速、严寒、雷电风吹等极端特殊环境。
  
  其二,性能优,以便无线终端进入到高密接入、移动漫游、远程协同等不同场景时不会影响到传输效果。
  
  其三,运维高效,尤其是对于大型园区和多分支机构,需要简化运维管理。
  
  其四,支持物联网应用,在智慧医疗、智能制造、智慧交通等场景,都需要灵活组网和自由扩展。
  
  其五,满足高性价比诉求,降低TCO成本。
  
  Wi-Fi 7的变革:速率提升20%
  
  无线应用的日渐丰富,以及无线终端设备的层出不穷,对于无线网络,尤其是基于802.11技术标准的Wi-Fi无线网络提出了更高的要求。纵观Wi-Fi技术二十多年的发展史,从Wi-Fi第一代到Wi-Fi 6、Wi-Fi 7,每次革新都让接入终端的数量、品类以及覆盖应用逐代增加。
  
  史江涛介绍:“到了Wi-Fi 7,整体核心技术最大的理论速率可以达到46Gbps,整机的性能是Wi-Fi 6的4.8倍。”
  
  具体来说,相较Wi-Fi 6,其关键的技术变革点在于:
  
  第一,引入更高阶的4096-QAM调制技术,速率提升20%。Wi-Fi 6的最高调制方式是1024-QAM,调制符号承载10bits,而Wi-Fi 7引入4096-QAM,使得调制符号承载12bit,数据处理能力提升20%。
  
  第二,支持最大320MHz带宽,频宽提升100%。可利用最大带宽由160MHz提升至320MHz,信道容量翻倍;空间流由8条提升到16条,使得同一时间接入终端数量翻倍。
  
  第三,MRU和前导码打孔技术,提升抗干扰能力。Wi-Fi 7增加了新的资源单元(RU)分配机制。MRU进一步提高了频谱的利用效率,根据需要为每个STA的带宽(QoS)控制提供更大的灵活性。
  
  第四,MLO多链路技术。这是Wi-Fi 7中一个非常重要的功能。多链路工作可以使设备能在多个不同的频段和信道上同时收发,有利于提高吞吐量、减轻干扰,并减少延迟。
  
  史江涛表示,随着Wi-Fi 7的整体协议所带来的加持,数据传输在理论层面已经有了很大优化,长远来看,这就为未来VR、元宇宙、云游戏等应用的爆发起到了较大的促进作用。
  
  但不可忽视的是,从理论到实践还需要切实可行的通路要走,行业用户在建网的时候还是会面临一定的挑战。在锐捷网络的观察来看,用户痛点主要集中在四个方面:如何保证高密多用户场景的网络体验?如何保证关键业务或VIP用户的体验?如何保证移动过程中的业务稳定?如何让无线运维更简单、更智能?
  
  对此,锐捷网络针对性地打造了Wi-Fi 7全场景方案。“我们通过高性能的覆盖保障业务的连续性,通过降低网络建设使用的成本,提升维护效率,降低整个TCO的成本,让整个网络更智能化。”
  
  锐捷的解法:痛点逐一击破
  
  锐捷自入局无线以来一直在攻克众多实际场景的应用难题,如今面对Wi-Fi 7也不例外。围绕上文中提及的若干痛点,锐捷做了如下部署和探索。
  
  首先,针对高密多用户场景,引入场景化智能天线。据史江涛介绍,早在Wi-Fi 5时期,锐捷就引入了第一代智能天线,如今依然在向前发展。“整体天线的设计秉持一个理念——我们在高密接入和低密远覆盖的场景下去发力,通过不同天线,针对不同角度的用户,针对不同的应用,提供更好的射频传输。”以锐捷新品AP9850-R天线设计为例,场景化智能天线可以基于天线角度的动态调整,在高密多用户场景提升用户体验。
  
  其次,针对关键业务,采用空口调度和频谱预留技术。据悉,在Wi-Fi 6时期锐捷已经探索了一定的解法,通过DPI\DFI识别报文流所属应用并分组,之后用QoS整体保障给到不同的用户组去做带宽的分配。到Wi-Fi 7时,锐捷在Wi-Fi 7 Multi-RU技术基础上,采用空口调度和频谱预留技术,从时域和频域两个角度,为关键业务和VIP终端开辟专属快车道,让无线的关键业务保障技术更精细。
  
  再者,为保障移动业务的稳定性,构建客户场景的孪生数字模型。“我们在天线链路当中增加了空间物理位置的感知,可以将通信、定位和感知相融合,一台AP在一个正常的空间里发射电磁波,通过不同的反射,我们可以将整个物理空间作为数字空间的映射。”锐捷以这种方式构建客户场景的孪生数字模型,实时获取接入终端的物理位置信息,从而更精准地引导终端实现更好的漫游效果。
  
  最后,针对运维管理,构建数字孪生运维。得益于Wi-Fi 7性能的提升,以及天线空间感知技术的优化,锐捷WIS数字孪生网络管理结合Wi-Fi 7特征,实现了整个物理设备全尺寸可见,整个实时数据全时间可见,同时进一步提升网络可视化,给运维人员带来更直观的界面感受。
  
  面向未来,史江涛谈到:“多网融合,增加5G、IoT的融合管理,将会带来更多想象的空间,这也是我们正在发展的方向之一。”据介绍, 未来一年,锐捷将在放装、面板、室外、智分、高密不同场景推出对应款型的AP,推动Wi-Fi 7赋能垂直行业的无线体验革新。
  
  Wi-Fi行业观:任重而道远
  
  会上,另有两位行业专家分别就Wi-Fi 发展趋势和标准化认证的议题进行了观点分享。
  
  Wi-Fi联盟亚太区商务事务董事总经理Jerry Huang谈到,Wi-Fi以其经济实惠的特点,及安全性、易用性、自助部署和长期兼容性,为网络在全球范围内覆盖并推动各行各业发展起到了重要作用。
  
  提及经常被问到的“Wi-Fi 与 5G之争”,Jerry Huang表示,两者之间并非是谁取代谁的问题,更多是互补共存的关系。“因为运营商发觉Wi-Fi 是运营商网络很好的互补解决方案,他们在很多方面利用Wi-Fi 来做补充,在成本、效率各方面都可以达到更好的结果”。
  
  在Jerry Huang看来,基于IEEE无线通信标准802.11的Wi-Fi技术,每一代都带来更快的速度、更低的延迟和更好的用户体验。可以预见,Wi-Fi 7的发展同样会带来应用和覆盖的倍数增长。
  
  国家无线电监测中心检测中心国际部主任彭振主要对Wi-Fi产品认证制作设立原则、802.11be设备法规技术要求进行了介绍。
  
  彭振还提到,今年6月,官方正式发布了一份公开征求《国家无线电办公室关于采用IEEE 802.11be技术标准的无线局域网设备新增型号核准技术要求及测试方法的通知(征求意见稿)》的意见。“这个文件出台的原因,还是因为IEEE 802.11be技术的推广会有一些特殊性,尤其是在多链路操作方面。”
  
  当前,国内外无线电设备的准入管理政策呈现监管颗粒度细化、覆盖设备范围广、技术性约束趋严等态势,对IEEE802.be技术设备的新增技术要求将更有力推动新技术服务相关产业发展。
  
  写在最后
  
  在《爱丽丝镜中历险记》中,红皇后说:“在我们这个地方,你必须不停地奔跑,才能留在原地。如果你要抵达另一个地方,你必须以双倍于现在的速度奔跑。”
  
  可以看见,在Wi-Fi 7逐渐向我们敞开大门的当下,一场全新的通信技术革命也将席卷世界。在这样的背景下,快跑已然不够,只有比你的对手再快一点,才可能占得先机。锐捷推出全场景Wi-Fi 7方案可能也是基于此理,其底气则来源于多年躬耕研发、深入场景创新的根脉里。当Wi-Fi 7正式普及之时,我们或可期待锐捷带来新的惊喜。

热词搜索:锐捷 无线网络

上一篇:简析大型集团企业网络安全人才培养的规划与挑战
下一篇:最后一页

分享到: 收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