扫一扫
关注微信公众号

用Sniffer和ARP分析网络问题(6)
2008-06-15   中国IT实验室

测试动作三:

  登录网关F,执行clear arp命令,然后在内网中,用IDSCLIENT ping A,结果可以ping通。

  基于两种猜测的原因解释:

  解释A:本来由于测试头的“消极”,是不通的。但网关F上执行了clear arp命令后,网关F由于ARP地址影射清空,F不知网关的MAC,会向广播域发送ARP包,该包中包含了自己的MAC地址。根据RFC826,虽然广播域中的机器不会回应此包,但会将F的MAC地址记录到ARP缓存中,所以能使得本不通的112CLIENT pingA能ping通。

  解释B:网关F上执行了clear arp命令后,网关F由于ARP地址映射清空,F不知网关的MAC,会向广播域发送ARP包,该包中包含了自己的MAC地址。测试头A上连的交换机会将F的MAC地址和相关端口绑定;A回应此ARP请求时,交换机又会将NPORT测试头A的MAC地址与相关端口绑定。所以后续的连接能通。

  针对现象四:“用DCN内机器telnet 134.100.200.10(测试头B),再用B来ping 10.0.2.70(测试头A),能ping通。再用112CLIENT ping A,能ping通。”

  测试动作四:

  用内网机器IDSCLIENT telnet 到134.100.5.66,然后从134.100.5.66上ping 测试头B,结果本来ping不通的,现在可以ping通了。

  基于两种猜测的原因解释:

  解释A:此现象用猜测A解释不了。

  解释B:测试头B向测试头A ping时,先会发ARP广播,测试头B回应此ARP请求。这个过程中,A上连的交换机会将A<->相应端口,B<->相应端口的记录记在地址端口映射表。

  所以F到A的包就能通了。

  至此,可以排除猜测A。同时,由于同一批次的NPORT测试头在其他地区及内网用的比较正常,所以,倾向于猜测B。为进一步证实猜测B,进一步做了以下测试。

  做动作一的时候,在交换机与A间抓包。看是否有源地址为F的物理地址,目的地址为A的物理地址的包从交换机端口出来,结果确实无包被监听到,所以,从理论上得出,猜测B是正确的。从理论上定位出正确的故障原因后,我们理直气壮的联系数据部门,请他们修改了部分交换机的ARP失效时间。经过一段时间的检验,系统运行良好,原有故障消失。

  本次排障工作中,我们坚持理论指导实践,对每种可能的故障原因进行不偏不倚的分析,在客观公正不带主观臆想的前提下,对每种观点进行逐步考察,终于确定故障点,解决了问题。

热词搜索:

上一篇:用Sniffer和ARP分析网络问题(5)
下一篇:网管用ISA控制,规范企业员工网络行为(1)

分享到: 收藏